魅力博客

魅力Linux|魅力空间|魅力博客|学习Linux|ubuntu日记|电脑教程|手机软件

Linux文件夹文件创建、删除,移动和复制操作命令



Linux删除文件夹命令

     linux删除目录很简单,很多人还是习惯用rmdir,不过一旦目录非空,就陷入深深的苦恼之中,现在使用rm -rf命令即可。
直接rm就可以了,不过要加两个参数-rf 即:rm -rf 目录名字

 

 

 

删除目录、文件 rm(remove)

功能说明:删除文件或目录。
语  法:rm [-dfirv][--help][--version][文件或目录...]
补充说明:执行rm指令可删除文件或目录,如欲删除目录必须加上参数”-r”,否则预设仅会删除文件。 
参  数:
 -d或–directory  直接把欲删除的目录的硬连接数据删成0,删除该目录。 
 -f或–force  强制删除文件或目录。 
 -i或–interactive  删除既有文件或目录之前先询问用户。 
 -r或-R或–recursive  递归处理,将指定目录下的所有文件及子目录一并处理。 
 -v或–verbose  显示指令执行过程。 

 


1 删除文件夹
de>rm -rf  fileNamede>

 

-删除文件夹实例:
rm -rf /var/log/httpd/access

将会删除/var/log/httpd/access目录以及其下所有文件、文件夹
需要提醒的是:使用这个rm -rf的时候一定要格外小心,linux没有回收站的

2 删除文件
de>rm -f  fileNamede>
使用 rm -rf 的时候一定要格外小心,linux没有回收站的

 

Linux添加文件命令

 

创建目录:mkdir(make directories)

功能说明:建立目录 
语  法:mkdir [-p][--help][--version][-m <目录属性>][目录名称]
补充说明:mkdir可建立目录并同时设置目录的权限。
参  数:
  -m<目录属性>或–mode<目录属性>   建立目录时同时设置目录的权限。
  -p或–parents   若所要建立目录的上层目录目前尚未建立,则会一并建立上层目录。
例:mkdir  test
创建文件 touch

功能说明:改变文件或目录时间。
语  法:touch [-acfm][-d <日期时间>][-r <参考文件或目 录>][-t <日期时间>] [--help]   [--version][文件或目录...] 或 touch [-acfm][--help][--version][日期时 间][文件或目录...] 
补充说明:使用touch指令可更改文件或目录的日期时间,包括存取时间和更改时间。
参  数:
 -a或–time=atime或–time=access或–time=use  只更改存取时间。 
 -c或–no-create  不建立任何文件。 
 -d<时间日期>  使用指定的日期时间,而非现在的时间。 
 -f  此参数将忽略不予处理,仅负责解决BSD版本touch指令的兼容性问题。 
 -m或–time=mtime或–time=modify  只更改变动时间。 
 -r<参考文件或目录>  把指定文件或目录的日期时间,统统设成和参考文件或目录的日期时间相同。 
 -t<日期时间>  使用指定的日期时间,而非现在的时间。
例:touch test.txt (注:Linux下没有文件后缀名区分文件类型之说,系统文件类型只有可执行文件和不可执行文件)


armbian移动文件命令


在Armbian系统中,移动文件或文件夹的标准命令是mv(move的缩写),其基本语法为mv 源路径 目标路径;

例如,移动文件到另一个目录可使用mv file.txt /path/to/destination/。


关键说明:

命令格式‌:

mv 源文件或文件夹 目标位置(目标位置可以是文件路径或目录)。

移动文件夹时无需额外选项,mv命令默认递归处理子目录。

常用示例‌:

移动文件:mv /home/user/document.txt /mnt/usb/(将文件移动到U盘)。

重命名文件:mv oldname.txt newname.txt(通过移动实现重命名)。

移动文件夹:mv /home/user/photos/ /backup/(将整个文件夹移动到备份目录)。

注意事项:

覆盖风险‌:默认行为会覆盖目标位置的同名文件;添加-i选项(如mv -i source dest)可在覆盖前提示确认。

权限要求‌:执行命令的用户需对源路径和目标路径有读写权限,否则使用sudo(如sudo mv source dest)。

确保路径正确,避免误操作导致数据丢失。

移动多个文件到同一个目录的命令是什么?

在 ‌Armbian‌ 系统中,移动多个文件到同一目录的命令是 mv,语法为 mv 源文件1 源文件2 ... 目标目录/。以下是具体用法及注意事项:


一、基础命令格式


mv 文件1 文件2 文件3 ... /目标目录/




示例‌:


# 将当前目录的 file1.txt、file2.jpg 移动到 /backup/ 目录  
mv file1.txt file2.jpg /backup/




关键点‌:


目标路径必须是 ‌目录‌,且以 / 结尾(如 /backup/)以避免误判为重命名操作。

支持同时指定多个源文件(空格分隔)。

二、进阶用法


使用通配符批量移动‌

通过 * 或 ? 匹配文件名:



# 移动当前目录所有 .log 文件到 /var/logs/  
mv *.log /var/logs/




适用场景‌:快速迁移同一类型文件(如日志、图片)。


移动文件夹及其内容‌


# 移动 folderA 整个目录到 /backup/  
mv folderA /backup/




注:mv 默认递归处理子文件夹,无需额外参数。


三、注意事项


覆盖风险‌:

若目标目录存在同名文件,mv 会直接覆盖。添加 -i 选项可触发交互提示:


mv -i file1.txt /backup/  # 覆盖前需确认

 



强制覆盖则用 -f(谨慎使用)。


权限问题‌:

若目标目录需管理员权限,使用 sudo:


sudo mv file1.txt /root/




路径验证‌:

操作前建议用 ls 确认源文件存在,并用 ls /目标目录/ 检查目标位置。


四、完整操作示例


# 1. 进入源文件目录  
cd ~/documents



# 2. 移动 report.pdf、data.csv 到 /mnt/archive/  
mv report.pdf data.csv /mnt/archive/



# 3. 移动所有 .tmp 文件到临时目录(通配符)  
mv *.tmp /tmp/




提示:移动后可用 ls /目标目录/ 验证结果。


此命令适用于 ‌Armbian、Debian、Ubuntu‌ 等 Linux 发行版,是文件管理的基础操作之一。


移动很多文件很耗时,那么它会自动在后台移动吗?

在Linux系统中(包括Armbian),‌默认的文件移动操作(mv命令)不会自动在后台运行‌,它会阻塞当前终端直至完成。但可通过以下方法实现后台移动,避免终端阻塞并提升操作效率:


一、后台运行的实现方法


终端后台符号 &‌

在命令末尾添加 &,将任务放入后台:


mv 大量文件 目标目录/ &


示例‌:


mv /data/*.log /backup/ &  # 后台移动所有日志文件:ml-citation{ref="6,7" data="citationList"}



特点‌:

终端可继续输入其他命令,但关闭终端会导致任务中断。


结合 nohup 防止中断‌

使用 nohup 命令脱离终端依赖:


nohup mv 大量文件 目标目录/ > 日志文件.log 2>&1 &

 


示例‌:


nohup mv /home/user/* /mnt/archive/ > move.log 2>&1 &  # 输出日志到文件:ml-citation{ref="8,9" data="citationList"}



验证‌:

通过 jobs 或 ps aux | grep mv 查看任务状态。


专业工具 rsync 后台同步‌

更适合大规模文件迁移,支持后台模式与断点续传:


rsync -av --progress 源目录/ 目标目录/ &

 


优势‌:

显示实时进度(--progress);

网络中断后可恢复传输;

比 mv 更高效处理海量小文件。

二、图形界面工具的后台支持

文件管理器(如Nautilus、Thunar)‌:

移动大文件时通常会显示进度条,但关闭窗口可能中止任务(部分工具会转为后台处理)。

自动化脚本/计划任务‌:

结合 cron 定时任务调用 mv 或 rsync,实现无人值守后台迁移。

三、注意事项

资源占用‌:

后台移动大量文件会持续占用磁盘I/O和CPU,可能影响系统性能。

覆盖风险‌:

后台操作跳过交互确认,可能覆盖同名文件(建议提前备份)。

网络传输场景‌:

跨网络移动文件时(如FTP),需确保网络稳定性,优先用 rsync 或专用同步工具。


总结‌:原生 mv 无自动后台支持,需手动添加 & 或 nohup;大规模迁移推荐 rsync 兼顾效率与可靠性。





返回顶部

发表评论:

Powered By Z-BlogPHP 1.7.4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 3.0 中国大陆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51047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