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做大事的人,做正事的人,是在社会上树立良好人格的人,做事讲究正大光明,不要鸡鸣狗盗。不要贪图人一点点小便宜而丢掉自己的人格。我们要有正气。有正气而邪不能入。就算我们要获利,也应该是我们所应得的部分。就算要贪小便宜,也应该是属于那种利己不损人的,这样的小便宜不会损害别人的利益,贪了也能心安理得,别人也无话可说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丘
存心光明正大,言论光明正大,行事光明正大,斯之谓君子。——陶觉
评价一个人做人怎么样,我们常会想到坦坦荡荡或鬼鬼祟祟这两个词语。坦坦荡荡,是做人上成为君子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和人格标志;鬼鬼祟祟,已成为小人的代名词。
坦坦荡荡、鬼鬼祟祟的不同人生价值观,实出自孔子“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的思想论说。这一人生观上的价值内涵分别,已成为区别君子、小人之人格品性的一个重要文化源泉和思维基因。
“坦荡荡”的价值观念,内涵人生修为上的人格情趣和精神底蕴,意味着做一个堂堂正正之人有着什么样的价值坚守和心灵体验。人生义利、公私和得失上的一念之择、一念之差,决定了我们活着的意义和价值,影响着生活的乐趣和生命的体验。
人格坚守和心灵体验:“坦荡荡”,光明正大。
“坦荡荡”之“坦”,为平坦之义;“荡荡”者,是宽广之貌。人心荡然无私,方能为人坦坦荡荡。坦坦荡荡,虽是人的一种精神状态和心理,然体现了内心的价值坚守和情操。心地纯洁,心境坦然,就会无惧无畏,光明磊落。
君子之所以能“坦荡荡”,就在于正道而行,亦即是心底无私天地宽。这里,一方面体现了道义之价值担当。非有正大光明之人格,则不足以心胸坦坦荡荡;一方面体现了求诸己而不责怨于外的作为。非有无愧无悔之心性,则不足以做到坦坦荡荡。
人生正大光明,乃在于公正无私,心胸宽广,坚持原则,坚守道义,正气凛然。心中不悔自己所作的人生选择,体验了人间正道是沧桑,无私无畏,就必能心境坦荡,心神舒泰。
人生无愧无悔,就在于正己而不求诸人,躬身践行仁道而尽己所为。既不怨天尤人,又能仰不愧天、俯不怍地。做了人之一生该做的事,尽了自己应尽的职分,就能坦坦荡荡,浩气充塞。
人生坦荡的根本价值旨归,实是求诸己的自尊、自信、自律和自得。自尊,则无一毫之杂念,耻于不仁不义,而必有正义;自信,则敢于叫人向我看齐,率先垂范,而必有权威;自律,则严于律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必有正气;自得,则尊德乐义,坚持真理,而必自得其乐。
做一名优秀的领导者和管理者,贵在坦荡无私,公平正直。“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尚书·洪范》)无有作好、作恶,则秉公执法;无偏无党,则公正不阿;荡荡平平,则一视同仁。
天者至高,无所不覆;地者至广,无所不载;日月至明,无所不照;江海至深,无所不容。君子坦坦荡荡,则心胸宽广,公正无私,若天地而能廓然大公,若日月而能正大光明。
人品体现和心灵感受:“长戚戚”,鬼鬼祟祟。
“戚戚”者,为多忧惧之貌。知小人的“长戚戚”,方觉君子“坦荡荡”的可贵和必要。孔子正是在与“小人长戚戚”的比照中,晓明“君子坦荡荡”的价值所在。功名利禄的诱惑忧虑攻心,则愁眉苦脸,患得患失。
小人之所以“长戚戚”,乃在于私心作怪。一个人若是唯利是图,岂能不患得患失,宠辱若惊?“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论语·阳货》)患得患失,必常是忧心忡忡;宠辱若惊,必常是忐忑不安。
探究小人“长戚戚”的根源,一方面来自心地阴暗,为人做事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总想耍弄阴谋诡计,而又惟恐被人发现和揭发。一方面缘于徇欲而殉于名利,以至于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既患得患失,则心理必是殚精竭虑,不得安生。
心中无有知止的分定原则,而过分在意外在的利害、得失,就必然为物欲所绑架,悲悲戚戚。殊不知,“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做个坦荡之人,藉由勤奋努力的正道以得,自能有功名利禄,而何必斤斤计较、因小失大?
与君子“非义无以生,失义则失其所以生”(《文子·微明》)的价值追求不同,小人是“非利无以活,失利则失其所以活”。与君子“惧失义”的忧惧不同,小人的“惧失利”是追名逐利的鬼鬼祟祟。鬼鬼祟祟,岂能不畏畏缩缩、多愁善感和郁郁寡欢?
君子与小人,呈现了不同价值坚守和人格趣向。
“坦荡荡”作为君子的人生体验,乃本自内心的价值坚守和人格取向,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善的精神状态。君子修为正义,坚守正道,求诸己而不苛求于外。人生光明正大,无怨无悔,无愧无憾,自能坦坦荡荡。
在坚守正道上,君子是怀德怀刑而喻于义,无适无莫而“义之与比”(《论语·学而》)。居仁由义,非仁不为,非义不取,一生正气浩然,则必不忧不惧,落落大方。
在追求获得上,是求之有道,得之在义。“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求诸己,则无怨于外。“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论语·里仁》) 修所以立,践行可知之道,是以道德为功名之本的价值坚守,修诸身而自得其乐。
注重内心的自得其乐,而淡化外在的欲得忧惧,就能于“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中庸》)的修为中,做到“上不怨天,下不尤人”,进而体验“无入而不自得”的坦坦荡荡。人生若能“居易以俟命”,就能光明磊落,襟怀坦白,正道以求。
“长戚戚”作为小人的心理感受,缘于怀土怀惠而“喻于利”(《论语·里仁》)。唯利是图,为达致目的而不择手段,则必是“行险以徼幸”的做派。 一有侥幸之心,则必自欺欺人,心怀鬼胎,鬼鬼祟祟,而惟恐原形毕露,不免愁眉苦脸,愁云惨淡。
孔子“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思想论说,给予我们的人生价值启示是:人的一生,既可坦荡地活,又可坦荡地得。人生无私无畏,无怨无悔,则坦荡荡;人生患得患失,怨天尤人,则长戚戚。
人生一旦选择了坦坦荡荡,也就选择了人间正道,选择了正大光明,选择了有为担当,选择了无愧无憾。
中华文明五千年,历经沧桑而绵延不绝,已充分证明中华传统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和迎接各种挑战的开拓能力。这一文化内涵,既本自“学·思·观”的探求真理而来,又呈现着“学·思·观”的理性自觉和开放思维。让我们齐心协力地一道投入“文化自信”的时代洪流之中,为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冷静的思考,清醒的应对,果敢的斗争,无愧的付出。坚信“文化自信”,践行“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实现伟大复兴。
转自:https://zhuanlan.zhihu.com/p/41415866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