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读书人为什么不适合做生意(1)[转帖]
来自:jiangjia
公司:深圳市健三实业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05-8-28
(以下是我在网上看到的一篇文章,虽然题目与本讨论不是很合适,但其中一部分观点其实就是在讲智商与情商的冲突,如何平衡、转变心态等,不妨作为一种观点列出来大家讨论。文章较长,分三次登出)
读书人为什么不适合做生意
原文作者[宝马]
很偶然的机会,在书店里看到一本1998年出版的书,书名为《权力的48条法则》(The 48 laws of power),书中指出了48条取得权力的方法。细细读来, 有很多方法的确让我茅塞顿开。
我女儿在美国读初中,一次和她聊起这本书,我说:“你知道吗,这本书上说要取得权力,就不能表现得比上司还优秀。不能太相信你的朋友,要学会利用你的敌人。让别人帮你做事,然后想办法把功劳归于自己。对别人表面上要做朋友,私下要做间谍!”
女儿的回答让我愕然:“我们在学校里就是这样的!”我马上又感到很放心,一个十三岁的孩子已经懂得生存了。随后便是惊叹自己的变化,前一段时间,有一位朋友嫌我太认真,不无揶揄地说:“你还真把自己当根葱啊!”话是有些刺耳,可却是让我这个读了多年书,尤其是还念到管理学博士的人认识到,应该调整一下自己心态了。
从小学到博士,一路优秀下来,这样的人是幸运的。这样的“秀才”们一直是社会的宠儿,无论走到那里,只要考试成绩好,文章好,其他的一切都有人安排好了。学术界虽然也有斗争,但比起商场上,着实是小巫见大巫。不过,某种意义上讲,这样的人也是悲惨的,他们生活在一维的世界里。对他们中的很多人来说,竞争只是意味着多在一流杂志上发表一些文章。偶尔出现几个狂妄的,想来商场上混一番,常常碰得头破血流。
从大学商学院里走出来,在企业中工作几年之后,远离了讲台和书本,扎扎实实于企业实务,我感觉自己有了很大的变化,对于自己习读多年且自认为颇有心得的管理理论有了新的认识。趁着在美国度假的闲暇时光,把自己的伤疤揭一遍,竟也发现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大家都是读书人,(虽然现在俗一点,但美国的博士证书还在,且不是“克莱登”大学发的,谁要说我现在已经不再是知识分子,定和他急!)如果在什么地方能给你提个醒,这文章就算没白写。
其实秀才们做生意不顺的原因,主要是自己不能尽快从几个误区中跳出来。
误区一:秀才们长期以来讲究创新,为之面红耳赤,为之汗牛充栋。其实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你基本不需要创新。关键是要把那些旧得不能再旧、人人都知道的道理做好。
在大学里,秀才们追求的是创新,或者说是标新立异。其实我们都知道,真正的创新是很难的,大部分文章只是体现了作者想创新的主观愿望。如果你曾经为此内疚过,现在进了生意场就大可不必了。原因何在?文章里创新是没有风险的,写好了,一鸣惊人; 写不好,别人也不会跟你记一辈子仇。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你根本不用自作多情,你的胡说八道一般在读者刷新因特网页面的一瞬间就被遗忘了。但进入生意场后就不一样了,随便创新,一不小心,银子就没了。因此,在EMBA的课堂上,老师说得口干舌燥,那些老板学生们又是点头,又是发言,但聪明的人回到公司后仍然我行我素。个别人想使几个刚学到的新招,多是哑巴吃黄连,有口难言。知道找同道中人说会被讪笑,又不能把老师告上法庭,只好把苦水往肚子里咽。
标题:读书人为什么不适合做生意(2)[转帖]
来自:jiangjia
公司:深圳市健三实业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05-8-28
误区二:理性思维是学术研究的根本,但生意上的决策多属于拍脑袋。你如果事事都太认真, 一会贻误商机,二也会得罪人。
不要去相信管理案例和教课书上的那些往往让人拍案叫绝的故事,那都是马后炮!当事人往往是在事成之后才去总结成功的经验,然后发现世界上又多了一个伟人。所谓天时地利人和,一个靠两万块钱起家的人把公司做到一百亿,如果他告诉你当时就看到了今天,那他不是在哄你,就是在哄他自己。他的成功在于自己不断地努力,这些努力大多是拍脑袋的结果,有些做了无用功。但当时机到来的时候,他恰好是准备得最好的一个。
在市场信息还不十分畅通的今天,许多决策只能靠拍脑袋。这是为什么企业找人,特别是经理级人才,一般多重经验,轻学历。 CEO的工资可以是MBA的100倍,那是因为他们的知识与经验是任何一个商学院都学不到的。这里有如何选择新产品的经验,如何打开一个新市场的经验,也有如何玩弄董事会、华尔街和股东的经验,少一点都不行。这不是讽刺,我的的确确认为商学院应该调整自己的课程,培养一些实用的人才。MBA的工资毕竟是衡量一个学校好坏的标准之一。举一个例子,一个企业迟迟不能交货,产品是一套大系统,客户大为光火,云本周再不交货,就要取消订单。企业知道自己再需要两周就可以把系统所缺的一个板子做好,问题是现在该怎么办?答案在文章最后,不过你现在别看。去把这个问题出给你的学生和下属,然后把他们的答案和你的答案与文章最后的“标准”答案比较,如果没有“标准”答案好,我真的劝你别再读这篇文章了,回头是岸啊,切切!
误区三:秀才们被别人尊敬惯了,进了生意场,这时就得学会调整心态。银子面前人人平等,别再处处指望别人让你三分。
当老师和当演员很像,都有一个舞台,上台之前都要练功。老师们则称之为备课,其实是一回事。当老师和当演员又有不一样的地方,简单地说,老师明显要高演员一等。做演员的要被观众哄下台,学生看老师表演一不留神打个盹儿,轻则罚站,重的要写检查。演员只敢把戏一场一场地演好,前一场演好了,才敢指望观众来看下一场。老师就不一样了,总演连续剧,每周至少一场,连续十多周,谁敢不来,那叫旷课,到时候给你爸妈告上一状,让你吃不消。 再说演员从来不敢指望观众把什么都记住,台上演戏,台下一乐也就算完事了。谁能像老师,到演出末了还要考你。现如今演员做久了也知道个中的酸甜苦辣,得着一个机会,就把自己的称呼给改成老师了,显然是知道这中间差别的。
但话说回来,进了商场,你就不再是老师了。大家都瞄着客户口袋里那点银子,想着怎么让它们属于自己,谁还一定得尊敬谁呀!其实在生意场上,唯二受尊敬的就是权与利。人,别管他是谁,只有在成为这两者的载体的时候,才会受到尊敬。而且这种尊敬只停留在现在时,不信你从老总的位置上下来,再看看有谁还尊敬你。
记得有人比较过英美两国的文化,英国人的行为就像是在打板球,输赢不重要,重要的是打法正不正确。美国人就不一样了,记得上次女足世界杯吗?在中美点球大战时,那位美国守门员骗过裁判,在中国队员出脚之前先移动,成功扑出点球,帮美国队赢得了世界杯。事后,在美国媒体的采访中,她们竟将此作为一个亮点来炫耀。美国人只重结果,不讲究形式。企业向来是以成败论英雄,安然被抓出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