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世界知名玩具代工商——合俊集团(以下简称合俊)旗下位于东莞的两家工厂宣布倒闭,6500名员工面临失业。合俊集团也已申请破产,开始进行清算。作为中国企业的合俊集团,沦为美国经济下滑和全球金融危机的首批“牺牲品”。
合俊破产以来,充斥于媒体的种种探寻让人如雾里看花,但种种因素均折射出我国玩具产业面临的共同问题:融资困难、国内原材料和人力成本上涨、人民币加速升值、出口退税率下调,更严格的测试标准以及管理问题,这些均令曾经辉煌的中国玩具出口商在经营上面临巨大困难。
猜不到的结局
在玩具行业,合俊集团可谓大名鼎鼎,作为全球玩具代工企业的代表,为包括全球最大的玩具商美泰公司在内的玩具商提供OEM业务,知名代工品牌包括美泰、孩之宝等。
2006年,玩具大王——合俊集团登陆香江。此前,受益于玩具市场环境的整体向好,合俊连续多年销售额保持快速增长,2003年为47948万港元、2004年为55069万港元、2005年为70956万港元,年均增幅达20%以上。2006年9月底,合俊以43倍的超额认购风光上市,并拿出其中的近2200万港元扩建在清远的生产基地,500万港元用来发展自主性更强的ODM业务。
然而,上市并没有给合俊的业绩带来明显的刺激效应,扩建更是为其今天的破产埋下了伏笔。合俊2006年的年报显示,其年度销售额为7.27亿港元,仅比2005年增长2.49%,远低于此前20%以上的增幅,也未达到上市时预期的8.3亿港元的目标。
该集团2007年公告“业务展望”时曾表示,受人民币持续升值、原材料与人工成本继续飞速攀升以及政府削减出口增值税退款等众多因素影响,来年的经营环境将继续恶劣。在2008年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展望”不幸成了现实。2007年,该公司毛利下降了4.9%,2008年上半年更有2亿港元的亏损。
利润微薄有钱难赚
2008年上半年,合俊的销售额为3.87亿港元,比2007年同期的3.76亿港元小幅上涨2.9%。在主要市场方面,对美洲出口增长2.98%;虽然对欧洲出口下降了近50%,但由于在其他国家(地区)的成功为其产品找到了新市场,从而保住了总体销售额的增长。
据合俊管理人员透露,该厂美国订单有所增长,回款也不存在问题,甚至有超过10%的美国客户还会主动提前打款。众多员工也一致证实,2008年订单和生产情况没有异常,工厂一直满负荷生产,宣布倒闭前一天晚上,还加班到10点半。如此多的订单,销售额却仅有小幅增长,原因是生产成本不断攀升导致利润缩水。2008年上半年,合俊的总成本为5.26亿港元,比2007年同期的3.25亿港元增长61.8%。
据悉,对合俊影响最大的是人民币升值。合俊樟洋和宝山两厂的资金需要经过人民币、美元、港元3种汇率兑换,而美泰等美方企业不允许合俊集团中途修改产品报价,如果报价过程中没有考虑汇率变动,损失将由合俊集团承担。仅此每年就会给合俊带来5%的损失。
其次是原材料的价格上涨。2008年以来,主要原料塑胶价格上涨20%,这部分占原材料成本比重的50%~60%;五金、电子、包装等材料成本增长10%。
同时,美泰召回产品事件后,欧美乃至全球同时对中国出口玩具提高壁垒,出台更加严苛的行业标准。为此,玩具厂商不得不严格控制原料采购和生产流程,并支付高额的检测费用。
此外,2008年1月起实行的《劳动合同法》导致劳动密集型企业工资成本大幅上涨,企业管理难度也明显加大。东莞在4月将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到770元后,部分人工成本上升12%。多方面汇总,生产成本整体上升10%左右。
由于成本持续增长,合俊厂毛利率开始持续下滑。其中,樟洋厂从2006年的13%下降到2007年的10%,2008年毛利率已只有5%~6%。宝山和清远厂的情况大抵如此。即便利润不尽如人意,由于贴牌生产的商家数不胜数,工厂为获取利润微薄的订单,展开的竞争也愈加激烈。
多元经营绷断资金链
合俊也曾经想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以降低单纯依赖欧美订单的风险。2007年10月,合俊与福建天成矿业签订正式协议,收购后者45.51%的股权,总计金额为3.09亿港元。可惜,合俊尚未等到这项业务产生收益,就已轰然倒塌。银子没挖到,银矿却不断抽血,玩具厂失血严重,公司开始债台高筑。截至2008年6月底,该集团总负债高达5.32亿港元,其中流动负债便达5.3亿港元;净负债比率为71.8%,比2007年增长30%。
不幸的是银行贷款的途径似乎也走不通了。目前,银行正收紧信贷,很多公司出现现金紧缺。过去无须过目就向大型制造商提供贷款的银行,现在都会定期走访工厂,进行更加仔细的核查。银行目前最看重的是企业的现金流,第一是现金流,第二是现金流,第三还是现金流。从合俊2008年半年报内银行借款为2.34亿港元可以看出,合俊集团2008年上半年没能拿到新贷款。
更大的不幸是合俊的业务牵涉300多家上游企业,造成数亿元拖欠货款。某家螺丝供应商甚至被合俊欠款高达上千万元。这个被媒体称为“全球金融危机波及中国实体经济第一案”的影响面正在逐渐扩大。目前,被拖欠工资的员工、被欠款的供货商,包括厂区旁的商店和出租屋业主都被殃及。这些规模小于合俊,受合俊牵连的上游公司的经营者们也深深担心,他们的公司是否也会在经济低迷大势和内部运营出现问题的双重压力下无力摆脱困境。
产业升级是有效应对内外部变化的关键
对于合俊的倒下,有人将原因归罪于美国次贷危机;有业内人士认为是跨行业经营,追求做大规模;也有知情人士透露说,上亿资金炒股巨亏,是导致合俊资金链断裂的主要原因……内因?外因?究竟哪个是合俊破产的致命伤,我们再去深入讨论已无意义,目前能做的事情只有反思和借鉴。
与其将合俊的倒下作为我国遭受金融危机袭击的标志,不如将其作为我国“世界工厂”倒下的开始。金融危机仅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企业自身转型不成功才是最主要的原因。玩具产业一直是我国“世界工厂”的典型代表。而“世界工厂”模式的本质就是代工模式,这是我国“市场换技术”策略必然造成的结果,也是伴随低水平重复建设而不可避免的结果。“世界工厂”模式既不能拉动内需,也无法彻底解决就业问题,更不是适合品牌生长的沃土。也就是说,它的发展缺乏后续动力。
2008年1~7月,我国共出口玩具41.8亿美元,同比增长2.1%,大幅回落22.7个百分点。其中,广东出口玩具29.1亿美元,同比增长4.8%,增幅同比回落39个百分点。
同期,,我国具有玩具出口实绩的企业3507家,比上年同期下降了52.7%。其中,出口不到10万美元的企业数量达1574家,同比减少3631家。广东有3618家企业退出出口市场,占上年同期出口企业总数的77.3%。
虽然表面看来有大批企业退出市场,但这些退出市场的企业在2007年1~7月的出口总额仅为2.2亿美元,占同期出口总额的7.8%。同时,企业规模趋大现象也逐渐明显。2008年1~7月,出口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为45家,比上年同期多出6家,合计出口16.3亿美元,占玩具出口总额的55.9%。这些均表明市场优胜劣汰的机制正在发挥作用,那些对政策和环境变化适应能力薄弱的代工企业将逐步退出舞台,取而代之的将是拥有自主品牌的大企业。
后记
2008年10月21日,财政部表示,将从11月1日起,把一些纺织品、服装和玩具的出口退税率提高至14%,以防止出口增长进一步下滑。这一政策对目前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中国玩具出口商来说无疑是重大利好,对提振玩具企业经营者信心有明显作用。但对于我国玩具出口商来说不能只看到税率上的数字,更要看到国家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看到国家鼓励国内消费需求的风向,去欧美以外的市场看看是否会有更好的“风景”。
“中国工厂”必须尽快向全球贸易链条的高端攀升,物流供应链的优化和控制已经成为中国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我国玩具产业应有所行动,尽早享到“中国创造”带来的效益。
来源于网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