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管理学所面临的课题 1、组织的资源由以劳动力、土地、资本为主向转以知识与信息为主传统的资源如劳动力、土地、资本和自然资源支撑了20世纪的发展。但有人说,到21世纪,知识与信息将成为发展的最大资源。假定这一说法成立,现行的资源配置模式是否应该放弃,未来的资源配置模式又应该如何?90年代风行欧美的组织改造理论与实践,似乎是先知先觉者的先行行为,然而确实有其历史的背景和未来的呼唤。 2.组织的成员由经济人向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转变在物质不甚丰富而又在逐步丰富的20世纪中,大众迫于生计更多地像一个追逐利益的经济人,经济学家们以此构造了他们的理论体系和现实的经济体系,然而在物质甚为丰富、人类生活有了大步提高之后,人们也许开始摆脱经济人的头衔,此时不仅经济体系需要重构,对人们工作努力的驱动源恐怕也需要重构。现在不也有许多管理者在号称进行“以人为本”的管理,似乎在寻找一种未来的范式吗? 3.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在不断加速发展的环境变化速度愈来愈快,一些巨大的僵化的组织已不能敏捷地变化自己以适应环境,从而导致衰落乃至消亡。新世纪的到来使得一些肩负组织重托的人不得不为组织的生存与发展而担心,于是便有“第五项修炼”一说,以针对现时组织。然而使组织真正成为有学习能力,有超然思维的有机体又谈何容易。21世纪中有哪些组织能真正成为这样的组织,从而保持不败的地位呢? 4、21世纪人们的伦理将发生全新的变化20世纪人的心智模式和思维方式是20世纪众多约束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这些约束因素在21世纪发生变化之后,作为管理的出发者,其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都将发生不可预知的变化。然而,重利不重义的20世纪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应该转为全新的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以此来构造未来的社会和经济体系。21世纪的管理学将覆盖全新的管理伦理、管理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现在开始探讨未来的管理伦理也许会给从今天走入未来的管理者以莫大的帮助。 5、信息爆炸将导致自信息搜索的困难21世纪是信息的世纪,是信息爆炸的世纪,信息越是充分越是丰富,人们就越难及时搜索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除非有比现今更为有效的信息搜索方法与技术。信息社会中的人就像一艘孤立无援的船独自在大海中寻觅。从所需信息的角度来看,一个个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不充分信息的拥有者,如何在他们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可能是21世纪市场营销全新观念和体系的拓展方向,整合抑或是分工?渠道抑或是媒体? 6、组织将在更大的范围内谋求整体而不是局部的利益人类只拥有一个地球,21世纪的人们将更多地体会世界的渺小、地球的可爱,人们将更多地超越自己的国界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此意义上,人类是一个整体,他们将没有国界,人类的经济行为将从全球的长远角度来考察。如果说20世纪的那些跨国公司在跨国经营时还仅仅从比较利益、突破市场壁垒、谋求更大利益的角度出发,那么21世纪的跨国企业也许应为全球经济的发展、人类福利的增长而设想,这是否是天方夜谭? 7.组织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发展是硬道理,21世纪也要发展。然而20世纪的人们在发展时竭泽而渔,使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物种减少、气候反常等等,这一切给21世纪的发展带来困难,人们不禁要大声地问:人类社会还能持续发展吗?21世纪应该回答这个问题,作为支撑这个社会经济支柱的企业也应有自己的答案。企业首要的是生存,就像人类一样,然后才能有发展。21世纪中企业应以什么方式发展,才能与可持续发展的命题相一致,这应该是未来管理学研究的首要问题。 8、组织内部由分工走向综合即将过去的20世纪是专业化分工大发展的世纪,人类从专业化分工获得了巨大的收益,20世纪的文明可以说是专业化分工的文明。然而分工愈深愈细愈有可能偏离本原要旨,使综合性的问题难以处理和解决,如大至南极上空的臭氧层变薄的问题,小至一个企业拓展新市场的问题。21世纪可能是重返综合的世纪,人类或许可从综合中获得更大的收益,企业或许能在综合中获得新生,管理学或许要创造综合性的理论与方式方法。 管理学包括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学、农林经济管理学、公共管理学、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等5个一级学科,共有15个二级学科 12 管理学 1201 管理科学与工程(可授管理学、工学学位) 注∶本一级学科不分设二级学科(学科、专业) 1202 工商管理 120201 会计学 120202 企业管理(含: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 120203 旅游管理 120204 技术经济及管理 1203 农林经济管理 120301 农业经济管理 120302 林业经济管理 1204 公共管理 120401 行政管理 120402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可授管理学、医学学位) 120403 教育经济与管理(可授管理学、教育学学位) 120404 社会保障 120405 土地资源管理 1205 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 120501 图书馆学 120502 情报学 120503 档案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参考资料: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info12846.htm
[编辑本段]管理学相关三论小释
信息论
是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方法研究信息、信息熵、通信系统、数据传输、密码学、数据压缩等问题的应用数学学科。
信息论将信息的传递作为一种统计现象来考虑,给出了估算通信信道容量的方法。信息传输和信息压缩是信息论研究中的两大领域。这两个方面又由信息传输定理、信源-信道隔离定理相互联系。
什么是信息?
信息现代定义。[2006年,医学信息(杂志),邓宇等].
信息是物质、能量、信息及其属性的标示。逆维纳信息定义
信息是确定性的增加。逆香农信息定义
信息是事物现象及其属性标识的集合。2002年
控制论
是研究动物(包括人类)和机器内部的控制与通信的一般规律的学科,着重于研究过程中的数学关系
协同论
主要研究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与外界有物质或能量交换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自己内部协同作用,自发地出现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结构。协同论以现代科学的最新成果——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突变论等为基础,吸取了结构耗散理论的大量营养,采用统计学和动力学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不同的领域的分析,提出了多维相空间理论,建立了一整套的数学模型和处理方案,在微观到宏观的过渡上,描述了各种系统和现象中从无序到有序转变的共同规律。
协同论是研究不同事物共同特征及其协同机理的新兴学科,是近十几年来获得发展并被广泛应用的综合性学科。它着重探讨各种系统从无序变为有序时的相似性。协同论的创始人哈肯说过,他把这个学科称为“协同学”,一方面是由于我们所研究的对象是许多子系统的联合作用,以产生宏观尺度上结构和功能;另一方面,它又是由许多不同的学科进行合作,来发现自组织系统的一般原理。
系统论
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的科学。
突变论
突变论是研究客观世界非连续性突然变化现象的一门新兴学科,自本世纪70年代创立以来,十数年间获得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引起了科学界的重视。突变论的创始人是法国数学家雷内托姆,他于1972年发表的《结构稳定性和形态发生学》一书阐述了突变理论,荣获国际数学界的最高奖---菲尔兹奖章。突变论的出现引起各方面的重视,被称之为“是牛顿和莱布尼茨发明微积分三百年以来数学上最大的革命”。
结构论
研究系统的结构、功能与发生演变及其相互关系的规律,也称为泛进化或自组织系统的结构理论(曾邦哲1986-1994年发展的系统综合理论),探讨系统的结构本原模型、适应稳态结构、系统层次的组织建构,以及实在系统与符号系统对应转换关系,探讨系统的结构逻辑学基础,以及宇宙、生命、文明的信息组织化过程的结构演变规律。
[编辑本段]乾泉解析国学与管理
[编辑本段]一、什么是国学?
乾泉认为, 国学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高度总结,沁浸着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和灵魂。中华民族因为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而存续,而骄傲,而伟大!
“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
乾泉认为,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
乾泉教授认为,“国学”就是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哲学,其基本结构按照河图洛书、易经哲学传统,也分为“八卦九宫”之型,即为“易学道家(太极八卦)、阴阳五行(乾卦)、佛家墨家(兑卦)、法家(离卦)、兵家(震卦)、儒家(巽卦)、纵横家(坎卦)、名家(艮卦)、杂家农家(坤卦)”在2000多年前的先秦时中国文化已驱成熟。因此,中国社会是一个主要靠中国文化要素之间彼此消长和相互协同,来驱动文明发展的理性文明社会。中国在近代的落后有其自然生态突变等诸多原因,不能因为此就一味否定中华文明的先进性。
乾泉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社会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飞速发展,中华民族以自己的智慧取得历史性的伟大成就,中国传统文化也随赢得世界的尊重,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逐渐恢复了自信,“国学”再度成为热门话题。乾泉教授认为“国学”在今天应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意即“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是中华6000年文明的代名词,实乃为“立国之本”也。
[编辑本段]二、国学与管理的关系
乾泉认为,在中国做好企业,管理好企业,你首先必须了解这个社会群体——中国人的性格、思想、价值观与行为方式,了解他们的生活、理想和对生命的感悟,培育与他们的情感,得到他们的价值认同,那你就成功了一半。
财富是辛勤劳动与高尚智慧的结合,财富灵与肉、体与能、心与血的结晶,财富是一种责任,财富是义与利的统一体,国学就是中华民族的身存智慧与财富哲学。

[编辑本段]三、国学与企业文化
乾泉认为,中国的文化结构决定了中华民族特有性格,决定了我们整个民族的思想精神和文明传承。从伏羲到三皇五帝,再经过西周、东周,历数几千年,直至春秋战国时期,以易学为起源,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了西汉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提出的“九流十家”之说。“九流”是指道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农家和杂家。从管理哲学上讲,百家之中主要是五家,即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以孙武、孙膑为代表的兵家,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在他们的哲学思想中,蕴含有极其丰富的辩证思维方式和易理之道。先秦以后的历代政治家和哲学家,秉承易学和五家思想传统,在他们的“文集”中进一步阐释和总结出了中国的治国管理之道。中国历代文人学者浩瀚的作品中,有深邃而睿智光芒的说理深邃的政论、奏议、书信、杂说,蕴含着丰富的中国管理思想。系辞中道: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中国古代文明的伟大成就,无不闪耀着易学和合人文精神与可大可久的生命哲学智慧。
乾泉认为,从先秦诸子百家、汉唐道统、宋元理学、明清贤达,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乃至构建和谐社会理想,系统了解中国哲学发展历程,把握中国文化传承的主要脉络,系统学习中国文化和哲学智慧,以中国先哲们睿智的思辩传统,深邃的人生哲理,思考和解决在事业、命运和企业管理实践当中遇到的诸多困惑和矛盾,提高哲学思维能力,倡导和谐管理,创新思维,理智、科学和勇敢面对挑战。

[编辑本段]四、国学与管理变革创新
乾泉认为,从目前美国的金融危机,华尔街的“垃圾债券”,日本的黑大米事件,再到中国的“三鹿奶粉”、“襄汾溃坝事件”,不难发现其中的共同“秘密”和根源,中西方政经高层不约而同的认识到,其中的“元凶”就是没有高尚文化、文明道德、价值伦理和规范制度约束的“资本的贪婪”。


返回顶部